□ 本报记者 孙立昊洋
□ 本报通讯员 杜鹏
从初到社区无人认识,到现在随时会听到“李警官”的亲切呼唤,从面对新工作困难重重,到现在群众、组织多方帮助,让李倩楠深切感受到警营和军营虽制服颜色不同,但工作同样需要热情,为民服务的初心不变。
李倩楠2021年转业,是陕西省西安市公安局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局开元路派出所的一名普通社区民警。
转业之初,觉得自己曾在连队带过兵,在与人打交道方面占有优势,李倩楠选择了社区民警岗位。随着工作的深入,她发现,虽都是身着制服,派出所工作和军营工作却大不相同。
“在军营,接触的人比较单一,沟通起来简单,而在社区,面对的是各种人群,年龄层次全面,人生阅历丰富,想法和判断复杂,需要更多的耐心和‘公心’。”李倩楠说。
李倩楠向《法治日报》记者讲起自己前不久刚遇到的一件事情。
今年5月初,富丽园小区的业主李女士报警称车库门坏了,小区物业不维修。李倩楠在核实情况时发现,该小区交付于20年前,当时给车库配置的是手动卷闸门,李女士自己改装成电动闸门。
“这门是她自己装的,不归我们负责。”
“我自己安装的闸门,你们也没反对啊。我交了那么多物业费,你们凭什么不管?”
调解中,李女士与物业方面各执一词,争执不下。最终,经过派出所、街办、消防、城建等多方参与,来来回回数次调解,双方才达成一致维修协议,并于5月底付诸执行。
到了派出所,李倩楠才发现原来工作可以如此“多彩”:派出所不仅要管治安案件,还要管社区安全防范、商户消防演练、人员走失寻找、噪声扰民纠纷等,甚至乱丢垃圾也要管。
5月12日,李倩楠接到了一起报警,辖区佳鑫花园小区楼上楼下的邻居发生了纠纷。起因是楼上的住户家里装修,要把原来餐厅的位置改成厕所。楼下的邻居肯定不答应,于是找到物业,可楼上就是不让他们进门,“我自己的房子,想怎么装修就怎么装修!”无奈之下,只有找到李倩楠。楼上的业主见到李倩楠倒是很热情,可就是认准了死理“不改”。联合着物业,还请教了城建部门,一次次的登门,终于打动了楼上的业主,“也就是看你李警官的面子,要不然我肯定不改设计。”恢复了原有布局,一场可能愈演愈烈的纠纷化于无形。
据统计,仅2024年,李倩楠参与调解矛盾纠纷200余次,排查治安隐患350余次。
李倩楠所在社区常住人口1300多户、8200余人,还有中小学、幼儿园三所学校。工作中,她一方面联系相关单位,商讨合作机制,制定共治措施,另一方面,积极推动措施落实落地落细。在学校开展“法治进校园”专题讲座,和社区共同开展反电诈普法宣传,与消防部门排查辖区安全隐患,与物业一起“扫楼”发现整改问题。辖区社区里总是能看到李倩楠忙碌的身影。
帮助困难群众办理身份证、开具证明,帮助走失儿童、老人找到家属,给需要的人提供法律帮助……这些点滴小事让李倩楠深深意识到自己参军、入警宣誓时的初心一直没有改变。
今年初夏,有群众报警,发现一名疑似走失的孩子,李倩楠立即赶到现场,小女孩和李倩楠的孩子同岁,因为受到惊吓,哭成了“小花猫”,还尿湿了裤子。李倩楠先稳定了孩子的情绪,又把她带回了家,给她换上自己孩子的衣服,这才到派出所开始寻找孩子的家人。不一会工夫,孩子就和她混熟了,吃着饭说起自己的家庭成员,根据孩子的描述,李倩楠很快找到了孩子的爸爸。孩子的爸妈开了个小吃部,因为高峰期顾客太多,一个不小心,孩子自己跑出去也没注意。夫妻俩抱着孩子对李倩楠千恩万谢。直到现在,路过孩子家小吃部时孩子还能认出这位“警察阿姨”。
“参军讲的是家国情怀、胸怀天下,社区警务要的是涓流点滴、润物无声,不管在哪个岗位都是为人民服务,都是在践行誓言。”李倩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