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白银市检察机关聚焦新时代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目标,牢固树立品牌意识、亮点意识、精品意识,在全市两级检察院大力开展“一院一品、一条线一亮点”创建活动,通过深化挖掘,精心培树,形成一批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检察工作“品牌亮点”。为示范引领、辐射带动白银检察工作现代化建设提质增效,白银检察微信公众号推出“品牌亮点”专栏,为您呈现银检品牌亮点创建“成绩单”。
能动履职 提升司法救助质效
2023年,白银市检察院贯彻落实上级院关于司法救助工作的新理念新要求,将司法救助工作作为品牌亮点进行全力打造,优化工作理念,健全工作机制,能动履行职能,积极破解案源线索不足、救助资金短缺、社会多元救助结合不紧密等问题,司法救助案件数量、质量、效果方面取得了新成效。
全年全市两级检察院共办理司法救助案件31件,向45名生活困难案件当事人发放司法救助金85.4万元,司法救助率2.73%,处于全省前列。撰写的《白银市检察机关强化履职能动性高质效开展司法救助工作》经验材料被最高检采纳,1个案例被最高检评为“国家司法救助工作相对薄弱检察院脱薄争先典型案例”,10个案例被评为全省检察机关司法救助典型案例。
增强救助线索摸排主动性 补齐救助案源不足短板
针对司法救助案源不足,两级检察院控申部门与刑检业务部门常态化开展司法救助线索排摸工作衔接,定期开展线索摸排研判,基本做到检察环节“应救助尽救助”。控申部门每季度与刑事、民事检察部门开展一次司法救助线索对接,对已判决生效案件进行梳理,了解受害当事人生活情况,共同研判是否符合救助条件,对符合救助条件的由刑检部门负责对受害当事人开展国家司法救助政策普法宣传,引导当事人及时提出救助申请。通过办案部门与救助部门之间的无缝对接、密切协作,有效消除了检察环节案件司法救助盲点、漏项。两级院救助的31件案件中,通过主动摸排救助线索27件,占救助案件总量的87%。
精准测算、科学统筹 突破专项资金短缺瓶颈
贯彻数、质并重的司法救助办案理念,采取个案精准测算、总体统筹协调的工作措施,增强专项资金使用的科学性、合理性。案均救助2.75万元、人均救助1.89万元,做到“案增质更优”,切实发挥出司法救助纾困救难作用。在个案办理中坚持入户走访调查,详细了解申请人生活状况及面临困难,准确把握救助金需求;根据全市专项资金规模,按照治伤养病优先、贫困户、妇女儿童、残障人士等特殊人群优先的原则,统筹做好年度救助计划上报工作,既突出重点及时救危救急,又统筹兼顾努力多救多帮,破解数、质对立。争取市委政法委批复救助20件,拨付救助专项资金53.3万元,此外市检察院积极协调省检察院救助6件,争取司法救助金21万元。
探索实践检察机关司法救助+社会救助的“多元化救助”模式,强化救助效果
认真贯彻落实最高检“司法救助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关注困难妇女群体,加强专项司法救助”专项行动要求,重点关注并加大对6类农村地区生活困难当事人、7类困难妇女司法救助力度,主动将司法救助融入助推乡村振兴。市检察院推动各县区检察院与乡村振兴、民政、妇联、残联、退役军人事务、卫生、教育等单位会签建立“司法救助与社会救助衔接工作机制”,与行政、事业单位形成了以医疗费用减免、紧急社会救助、检察一体绿色快速通道为内容的紧急救助工作模式,以及定期回访、心理咨询辅导、就业职业培训、低保、在校生学费减免等社会救助政策为延伸的长期救助工作模式,“司法救助+社会救助”高度融合,救在当下更助在长远,发挥出“1+1>2”效果。景泰县检察院“1+N”救助模式工作经验在《甘肃检察简报》、省检察院《控申工作情况》推广。
注重工作经验总结和案例打造树立银检司法救助品牌
践行最高检“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办案理念,在司法救助工作中大胆创新实践,不断提升司法救助履职能动性,及时梳理总结工作经验、亮点,持续打造白银检察司法救助品牌,工作成效得到上级机关认可,工作经验材料、典型案例的质量、数量显著提升。白银市检察机关司法救助工作经验被最高检《控申工作情况》采纳,景泰县检察院办理的张兰花司法救助案被最高检评为“国家司法救助工作相对薄弱检察院脱薄争先典型案例”,每一个基层院都有案例获评全省检察机关司法救助典型案例,白银检察机关司法救助工作品牌亮点逐渐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