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法院工作人员的耐心调解,让我拿到了该得的赔偿,心里这块石头总算落了地!"近日,在白银区人民法院西郊人民法庭,原告张某难掩激动,一起拖延近三年的交通事故赔偿纠纷,经过法官巧解心结的调解,半小时内便画上句号,不仅解了当事人的"急难愁盼",更让司法温情直抵人心。
时间回到2022年6月,小区门口的一声碰撞打破平静,刘某驾驶无号牌电动车左转时与张某骑行的自行车相撞,造成张某受伤、车辆受损。交警认定刘某负全责后,双方当场约定:刘某分11个月支付2万元赔偿款,每月2000元,自当年8月起履约。可这份协议却在刘某"手头紧"的借口下渐渐搁置,截至2024年12月仅支付1.65万元,剩余3500元任凭张某多次催要,始终没有下文。无奈之下,张某诉至法院,要求刘某履约并支付逾期利息。
"案小情重,群众的期待就是我们的行动方向。"承办法官阅卷后,发现双方对责任认定和协议内容并无异议,核心就在"兑现"二字。为了让当事人少跑腿、早安心,法官决定以调解破局,把功夫下在"解心锁"上。
调解室里,没有冰冷的法条宣读,只有法理与情理的细腻交融。法官先拉着刘某算起"三本账":"法律账上,协议合法有效,拖延付款不仅要还本金,还可能产生利息和执行费用;信用账上,一旦进入强制执行,你的失信记录会影响生活方方面面;人情账上,张某受伤后本就有损失,拖着这笔钱,良心上过得去吗?"一番推心置腹的劝导,让刘某红了脸,彻底打消了"能拖就拖"的念头。
转头面对张某,法官又温和劝导:"您来法院是为了尽快拿到赔偿,现在刘某愿意当场付清全部欠款,咱们把眼前的事解决了,比纠结能不能强制执行有罚息更实在,您说呢?"张某听后也松了口:"法官说得在理,只要今天能拿到钱,利息我一分不要!"
从各执一词到坦诚沟通,不过半小时。调解笔录刚签完,刘某便在法庭见证下将3500元转入张某账户。这笔"悬空"近三年的欠款,终于落地有声。
从"纸上约定"到"指尖到账",半小时的高效解纷,是西郊人民法庭践行"调解优先"理念的生动注脚。在这里,司法不仅有法度,更有温度;化解纠纷不仅求"案结",更求"人和"。下一步,白银区人民法院将持续把调解工作做深做细,让每一次调解都成为化解矛盾的"金钥匙",用看得见的公正、摸得着的温暖,让群众在每一起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