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川区检察院将行政违法监督作为履行法律监督职责的重要抓手,在促进依法行政,保障民生方面取得较好成效。2022年以来,平川区检察院制发行政违法监督检察建议90件,均被回复采纳,督促追讨农民工欠薪113万元,催缴工程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保证金2803.9万元,建立健全机制11个,取得了以“我管”促“都管”的良好效果。
最后,全体参会人员高唱《团结就是力量》,以奋进之姿,凝聚新时代团结力量!
聚焦精准化,在“提的准”上下功夫,确保检察建议源于案又高于案
一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选题。紧跟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在护航民生福祉上,重点关注群众“急难愁盼”精准施策。针对办案中发现的农民工欠薪、工伤认定难、社保待遇落实不到位的等问题,通过检察建议督促行政机关依法履职。如对某建筑项目拖欠80余名农民工工资问题,向人社部门制发类案检察建议,推动建立“实名制管理+工资专户”管理机制,最终帮助追回薪资105万元,用“小建议”解决了“大民生”。二是深挖个案,由点及面选题。不满足于就案办案,而是通过对个案进行“解剖麻雀式”分析,深挖案件背后的制度性、根源性问题。如在办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执行利息未征收个人所得税案件时,发现民间个人借贷利息征税存在普遍性监管漏洞,从而将监督视角从单个案件利息征税延伸至区内整个个人利息征税缴纳管理领域,向税务部门制发类案检察建议,为国家挽回税收50余万元,有效维护了国家利益。三是依托数据,分析类案选题。积极运用大数据监督手段,构建“行政执法数据+检察监督模型”,定期对某一时期、某一领域的案件进行比对分析,从中发现行政执法中的风险点和趋势性问题。通过对近年来涉民生领域执法案件的梳理,运用模型筛查,精准识别执法不规范、监管缺位等共性问题,发现社保待遇违规发放、违法占地等线索38条,制发类案监督建议3件,推动行政机关开展专项整治,实现“办理一案、治理一片”的效果。
聚焦规范化,在“制发好”上求实效,确保检察建议有理有据有方
一是调查核实求“深”。综合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核实,调阅卷宗500余本、询问相关人员160人次、现场走访88场次、听取专家意见26次、沟通交流101次,确保指出的问题事实清楚、证据确凿,杜绝仅凭书面审查“闭门造车”。二是释法说理求“透”。在建议书中,不仅明确指出行政执法行为违反的法律法规条款,更注重从法理、事理、情理层面深入阐述,讲清问题的本质、危害以及提出建议的法律政策依据,让被建议单位心悦诚服。向公安、自然资源、住建、市场监管、人社等22个行政机关制发检察建议,均未提出异议。三是对策建议求“实”。提出的建议内容具体明确、针对性强、易于操作,坚决不说空话、套话。如,在针对行政执法程序不规范的问题时,不仅指出问题,还具体建议其“制定统一的执法流程图”、“建立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清单”等,为行政机关整改提供了清晰的路径。四是程序文书求“严”。严格执行检察建议的审批、备案程序,统一文书格式和编号管理。举行检察建议公开听证21次,宣告送达17份,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第三方参与,增强监督的严肃性和透明度。
聚焦刚性化,在“落地实”上出硬招,确保检察建议从“纸上”落到“地上”
一是建立台账,动态跟踪。实行“一案一跟踪、一月一调度”,对发出的检察建议均建立工作台账,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对整改期限较长的建议定期通过电话询问、函询、座谈等方式了解整改进展,对整改不力的,通过召开推进会、执法督促函等方式加压发力,做到“件件有回应,事事有着落”。近年来,向行政机关制发的90份建议均回复采纳,采纳率100%。二是强化衔接,凝聚合力。深化“府检联动”机制,与区政府联合印发《关于建立“府检联动”工作机制的实施细则》,与区人社局、住建局建立《关于推进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加强协作配合的实施意见》,与15个行政机关建立定期会商制度,将检察办案优势辐射到行政机关,助力政府解决综合执法难题,规范行政执法权,以融入式监督助力法治政府建设。在工作中,实现了“监督”与“支持”有机结合,建议发出后,主动与被建议单位沟通联系,就其整改中遇到的困难提供法律咨询和协助,共同研究解决方案,化“对立”为“对话”,形成治理合力。三是精准监督,强化治理。在督促问题整改的同时,注重深挖背后制度漏洞。针对办案中发现的市场主体准入监管不力、行政处罚程序不规范等共性问题,制发类案建议4件,推动行政机关出台规范性文件3份,从源头上防范治理风险,实现“治已病”与“治未病”有机结合。如办理的市场准入监督案,针对涉刑市场主体准入监管真空地带,促使双方建立涉罪市场主体移送协作机制,形成涉罪市场主体移送线索管理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