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会宁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治理有效为目标,一体构建政治引领、法治保障、德治教育、自治强基、智治支撑的基层治理体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会宁奠定坚实基础。
“五大行动”建强基层战斗堡垒
聚焦深化政治引领,针对少数党组织带动能力弱、党员作用发挥不充分、工作推进缓慢等问题,推进“五大强基行动”,着力建强服务群众主心骨。
一是开展“政治铸魂”行动。强化思想理论武装,始终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各级党委(党组)会议的“第一议题”,纳入全县各级各类教育培训班次的“第一课程”,采取党性教育一刻钟、中心组引领学、领导干部带头学、支部研讨深入学等形式,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决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先后召开县委理论中心组学习16次。举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轮训班4期1387人。县乡村三级党组织书记带头开展“五治融合”专题党课374场次。党的二十大召开后,全县各级党组织采取理论中心组学习、“三会一课”、理论宣讲等多种形式掀起学习宣传热潮,切实用党的二十大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二是开展“堡垒建强”行动。强化基层组织引领,紧紧围绕农村基层、机关单位和新兴领域短板问题,持续推进“四抓两整治”重点措施,深入开展“旗帜领航·全域提升”基层党建攻坚行动,新建标准化村级活动阵地12个,落实中央三部委扶持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11个,打造农村“五治融合”示范点21个、设置合作社党组织125个、创建模范机关4个;围绕新兴领域薄弱环节,成立会宁县交通运输行业党委,下设道路货运领域货车司机党员流动党支部5个;成立互联网企业党总支1个,全面补齐治理短板空白。
三是开展“头雁培育”行动。强化干部队伍建设,严格执行村党组织书记县级备案管理制度和村干部县级联审制度,建立乡镇包村领导和组织干事“一对一”帮带新任村党组织书记机制,持续巩固村“两委”换届书记主任100%“一肩挑”和年龄学历“一降一升”成果。加强教育培训,举办会宁县“党建引领五治融合”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副书记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专题培训班2期540人。加强动态管理,落实换届后乡村两级班子“回头看”,逐乡逐村开展调研回访,对村“两委”班子运行情况进行分析研判,调整淘汰不胜任、不尽职村干部8人。
四是开展“强村富民”行动。强化集体经济增收,采取“党组织+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制定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提质增效30条措施,采取11种模式拓宽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全县村集体经济发展基金10535万元,村均达到37万元;全县村集体经济收益总额1035.92万元,村均收益3.65万元,经营性收入占比达40%。
五是开展“民情服务”行动。强化服务能力提升,组织开展基层组织马上干、支部书记带头干、党员干部率先干、带动群众全员干“四项活动”,累计走访群众1.66万户、帮扶困难群众1420户、帮办实事好事783件,协调落实民生项目12个、总资金510余万元。严格落实村干部坐班值班和村民事务代办制度,实行每名村组干部、青年党员、妇联执委至少联系1户留守老人、妇女、儿童户和1户特别困难户,全面开展“四必访、四必到”活动,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四级网格”夯实乡村治理基石
聚焦基层治理难题,针对会宁地域面积大、户籍人口多、农户居住分散、管理治理难度大这一实际,率先在全市推行四级网格管理机制,着力抢占服务群众最先一小时。
一是科学规范“建网”。围绕一网统筹这一核心,整合政法、卫健、环保等部门网格,以全县为整体建立一级网格,以乡镇为单位划分28个二级网格,以村(社区)为单位划分322个三级网格,以村民(居民)小组为单位划分2424个四级网格,以10-30户居民为单位设置网格单元10372个,每个网格单元配备1名由所有乡镇干部、村干部、驻村干部、组干部、部分公益性岗位和村医党员等领取财政报酬人员为主体的网格员,构建多网融合、一网运行管理体系。
二是精准选派“强网”。围绕责任落实这一关键,制定《关于靠实包抓责任全力推动重点工作落实的通知》,出台《会宁县四级网格管理办法(试行)》,成立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双组长的“四级网格”管理领导小组,配套制定考核办法,统一为10372名网格员定制工作包、口袋本和身份牌,扎实组织开展“进网格、亮身份、强服务”活动,构建县乡村组同频共振、部门社区协作配合的强大合力。截至目前,共建立群聊“微网格”10372个,收集并解决群众诉求650条,为群众帮办实事720件。
三是包抓到户“用网”。围绕作用发挥这一根本,从人员配备、职责任务、运行管理、教育培训、考核奖惩、组织保障等6个方面作出规定,把项目建设、乡村振兴、生态环保、疫情防控、安全生产、矛盾调处等各项重点工作植入“四级网格”,做到工作网格化、网格规范化、任务清单化、服务精细化。今年以来,先后组织开展网格员助力撂荒地整治、“6+1”产业奖补政策宣传、疫情期间物资配送等活动13次、累计参与6.1万人次;引洮供水工程运行管理、撂荒地整治经验做法召开全省现场会进行推广,省委巡视回头看工作被评为优秀等次。
“码上反映”畅通群众诉求渠道
聚焦便民服务堵点,推行“34567”工作机制,将“码上反映”民情直通平台应用与“四级网格”相结合,着力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一是“三项重点”明思路。紧盯事项办理,坚持群众“码上反映”、干部“马上反映”、事项“高效流转”,突出30分钟时间点,确保“码上反映”民情直通平台反映事项高效流转。累计张贴“码上反映”二维码1.1万余张,实现居民小区、村(社区)出入口和人员密集场所全覆盖。
二是“四个平台”畅渠道。紧盯群众诉求,借助“码上反映”“白银快办”、白银综治APP和“雪亮工程”平台,让群众更方便、更直接地反映各类“急难愁盼”问题和矛盾纠纷。通过“四个平台”,共上报收集信访问题、矛盾纠纷、举报线索、政策咨询等各类信息2859条。
三是“五项制度”强保障。紧盯运行机制,建立动态采集制度、每日登录签到制度、回访登记评价制度、定期分析研判制度和AB轮岗工作制度,确保“码上反映”问题有人抓、有人管、落得实。截至目前,上报的2859条信息已办理完结2350条,无效信息119条,办结率96%。
四是“六级处理”促规范。紧盯责任落实,明确以村(社区)党支部书记、乡镇党委副书记、乡镇党委书记、包抓乡镇网格长、县委政法委书记、县委书记和县长为主体的办理体系,第一时间办结并向当事人进行答复。累计组织开展定期分析研判163场次,回访评价1116件,群众满意度评价达到100%。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百日集中攻坚行动、“社会治安大排查、矛盾纠纷大调处”活动,专项行动中排摸矛盾纠纷295件、化解277件。
五是“七类督办”抓落实。紧盯高效运转,对群众诉求问题超过既定办结时限的,分别由乡镇综治中心主任、乡镇党委副书记、乡镇党委书记、包抓乡镇县级领导、县委政法委书记、党政主要负责人进行逐级督办,做到“微事不出网格、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通过“码上反映”民情直通平台上报各类矛盾纠纷2589条、办结2350条,办理中119条,无效信息119条,完结率96%。已办结的2350 条中,回访2213条、回访率94%。
“会宁声音”搭建为民服务平台
聚焦群众关切问题,依托网络直播平台,构建“事前了解民意、事中全程直播、事后反馈总结”村务处理流程,及时解决老百姓关心的热点难点,着力确保服务群众过程面对面。
一是搭建平台提质。推动工作方式由“旧”变“新”,总结推广“河畔好声音”经验做法,全县28个乡镇全部建立同类型“抖音”“快手”直播平台,让党的政策宣讲在线上,群众答疑解惑在面上,办事流程服务在点上。截至目前,各乡镇累计直播时长超530个小时、收看人数达290万人以上。
二是在线宣讲扩面。推动为民服务由“粗”变“细”,通过通俗易懂的乡音、生动鲜活的事例,线上讲解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惠民补贴、疫情防控等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形成群众提问题、干部答问题、政府解难题的工作新模式。今年以来,通过网络媒体直播平台开展文明风尚讲座380次,组织疫苗接种、教育入学、住房就业等民生政策宣讲321场次,围绕抵制高价彩礼、身边好人好事等移风易俗问题讨论线上35场次。
三是全员参与增效。推动社会治理由“虚”变“实”,依托“抖音”“快手”直播平台,用最接地气的方式全面调处化解矛盾纠纷,倡导移风易俗,教育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基层治理展现出新成效。今年全县打造标准化新时代文明示范所5个、示范站50个,创新培育城乡社区(村)协商示范点62个,284个村全部成立“五老调解队”、建立乡贤理事会,累计化解矛盾纠纷、安全隐患600余起;围绕群众关注热点问题,人大代表提出建议68件、政协委员提案73件,覆盖交通运输、城乡建设、生态环保等12个领域,形成全面动员、全员参与、全域覆盖强大合力。
“五篇文章”打造县域发展样板
聚焦提升经济容量,抢抓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强县域”机遇,立足农业优先型、文旅赋能型发展定位,树牢新发展理念,以“五治融合”推动县域经济发展规模和质量双提升,着力实现服务群众成效高质量。
一是现代农业提效能。做好“水”的文章,投资30多亿元,加快实施引洮供水二期会宁农业灌溉配套和高效节水工程,同步建设“长藤结瓜蓄”“围水堵截拦”“智能用水节”等水系连通工程,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的水利保障;做好“地”的文章,投资32亿元,实施“旱变水”工程,建成水肥一体化高标准农田43万亩。
二是生态保护筑屏障。做好“绿”的文章,投资58亿元,以祖厉河生态廊道和国道247线绿色通道为主,实施100万亩国家储备林建设,创建华家岭国家森林公园、50个国家森林乡村;做好“城”的文章,投资12亿元,重点实施“红色会宁·会师之城”会宁红色文化遗址保护项目和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通过“南拓北扩”,优化拓展城市空间,提升城市功能的品质。
三是产业升级促发展。做好“业”的文章,投资55亿元,实施牛、羊、菜、果、薯、药、小杂粮“6+1”产业园建设项目;同时坚持以工业化思维抓农业,引进龙头企业,发展“链主”企业,实施产业延链强链补链,集中打造全产业链,集中实施10个10亿级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建设,推动农业产业优化升级。
红色动力,澎湃不息。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征程中,会宁县将持续推进党建引领“五治融合”全方位延伸、全领域拓展,不断丰富治理载体,提升治理能力,为建设“六个新白银”“一带五色·多彩会宁”筑牢坚实基础,使基层社会治理成果更多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秦晓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