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人间烟火气,离不开街头巷尾的烧烤摊点,然而当炭火燃起的“滋滋”声、食客划拳的喧闹声、风机运转的轰鸣声在深夜持续撞击着居民的窗户与耳膜时,这烟火气便成了烦人的噪声。近日,会宁县综治中心成功调解一起噪音扰民矛盾纠纷,赢得了当事人的肯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会宁县会师镇某小区附近有一家烧烤店,生意火爆。店主为了吸引顾客,每晚都会在店外播放音乐,并且顾客喧哗声不断,一直持续到深夜。楼上居民深受其扰,尤其是有老人和孩子的家庭,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正常休息。居民们多次与店主沟通,但店主认为自己有权经营,且生意红火离不开热闹的氛围,拒绝降低音量或采取其他措施。无奈之下,居民们找到县综治中心寻求帮助,县综治中心第一时间指派调解员苟学明进行调解。
调解员晚上实地走访,发现烧烤店的音乐声音确实很大,且店内顾客的喧哗声也不断传出,对楼上居民的生活造成了明显影响。于是分别与居民代表和店主进行了初步沟通。居民代表表示,他们理解店主做生意需要热闹的氛围,但希望店主能在晚上10点后降低音量,或者采取一些隔音措施。店主则认为自己的经营行为是合法的,而且生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店铺的生存,如果降低音量,顾客可能会流失,因此不愿意做出让步。
调解员在充分了解双方诉求后,组织双方到县综治中心调解室进行面对面调解。调解现场上,调解员首先向双方介绍了相关法律法规,指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和《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相关规定,经营者有义务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对周围居民造成噪音污染,否则将面临行政处罚。调解员还强调,邻里之间应该相互理解、相互体谅,共同营造和谐的生活环境。在调解员的引导下,双方逐渐冷静下来,开始理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诉求。
调解员根据双方的诉求,提出了几种解决方案供双方参考:一是店主在晚上10点后将音乐音量调低,并提醒顾客注意控制喧哗声;二是店主在店内安装隔音设备,减少噪音对楼上居民的影响;三是双方协商确定一个合理的营业时间,比如晚上11点后停止播放音乐和大声喧哗等。经过反复沟通和协商,双方最终达成一致意见,店主同意在晚上10点后降低音乐音量,并在店内安装隔音设备,同时提醒顾客注意控制喧哗声,尽量减少对楼上居民的影响。居民代表也表示理解店主的经营需求,愿意给予一定的理解和配合。
这是一起典型的商铺噪音扰民纠纷。会宁县综治中心调解员在调解过程中,充分运用了“情法理”相结合的方式,既维护了居民的合法权益,又考虑到了店主的经营需求,成功化解了双方的矛盾。调解员在处理此类纠纷时,首先要全面了解情况,掌握双方的真实诉求;其次要向当事人普及相关法律法规,让其明白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最后要积极寻找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通过耐心细致的沟通和协商,促使双方达成一致意见,从而实现邻里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