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白银政法网,今天是 2025年11月10日 星期一

当前位置:首页 » 法院视窗

践行法治为民理念全面强化多元解纷

来源:法治甘肃网 责任编辑:高睿蔓 发布时间:2025-11-10
字号:A A    颜色:

2025年,平川区法院深入推进“法治为民办实事”,坚持抓好诉调对接工作,以打造“多元化解+司法确认+速裁”品牌为抓手,全力构建“非诉挺前、应调尽调、诉讼兜底”的解纷新模式,让司法服务更贴民心、更具效能。

项目概况

平川区法院聚焦道路交通、医疗卫生、劳动人事、农村土地承包、物业服务等矛盾多发行业领域,通过建强机制、优化服务,全力构建起“非诉挺前、应调尽调、诉讼兜底”解纷新模式,推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2025年,新收民商事案件2463件,向综治中心分流案件1504件,诉前分流率61.1%,诉前调解成功1075件,司法确认479件,诉前调解成功率71.5%,诉调对接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是深化诉调对接,打造“融合化”治理格局。主动与重点行业主管部门对接,构建“法院+N”多元解纷联动机制,打造“多元化解+司法确认+速裁”工作品牌。与区司法局、妇联、工商联等部门共建诉调对接机制,通过出台相关制度文件,建立在线诉调对接机制,促进劳动争议、金融纠纷、交通事故、婚姻家庭纠纷等类型化矛盾纠纷多元化解。2025年以来,委托诉前调解案件1504件,调解成功1075件,成功率71.5%,其中申请司法确认479件,标的额1498万元,为群众节约诉讼费10.7万余元。

二是发挥审判职能,打造“家门口”法院品牌。积极开展“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工作,构建“1+法庭+2+N”矛盾纠纷化解机制(“1”综治中心,法庭,“2”派出所、司法所,“N”镇村各级参与调解组织),为基层矛盾纠纷化解搭建“快车道”。与综治中心等部门协作,通过建立健全数据会商机制、常态化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强化司法大数据应用等方式,从源头预防减少类案。深化“分调裁审”,按照“多元化解、简案速裁、繁案精审”三步走原则,全面实现案件繁简分流、轻重分离、快慢分道,实现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2025年以来,速裁团队共计办结案件713件,持续加快案件办理进度。

三是积极认真履职,提供“接地气”司法服务。大力推进人民法院调解平台“进乡村、进社区、进网格”,通过巡回审判、法官工作室等方式,推动优质调解资源共享、下沉。优化诉讼服务,推动服务从“单一立案”向“全方位、立体化保障”转变,切实减轻当事人诉累,高效化解纠纷。发挥司法裁判教育指引示范功能,充分利用“两微一端”工作平台,广泛开展以案释法、就案说法,通过“小案件”诠释“大道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当事人主动选择诉前调解模式,维护合法权益。2025年以来,共计发布典型案例63条,组织开展各类普法宣讲、宣传活动6次,取得良好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

经验启示

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核心导向。多元解纷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纠纷问题,通过简化流程、降低成本、拓宽渠道,让群众在纠纷解决中感受到便捷与公正,增强司法公信力。例如,针对家事纠纷、邻里矛盾等,通过引入社区调解、心理咨询等力量,更贴合群众需求,避免纠纷“进入诉讼就变僵”。

二是整合资源形成解纷合力是关键。打破法院单打独斗的模式,联动公安、司法行政、行业协会、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构建“社会调解在先、法院诉讼断后”的分层解纷体系。借助信息化平台(如在线调解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数据互通,让不同解纷主体高效协作,提升纠纷化解效率。

三是分类施策提升解纷专业性。针对不同类型纠纷(如劳动争议、商事纠纷、知识产权纠纷等),匹配相应专业力量,如邀请行业专家、律师、仲裁员等参与调解,提高解纷的精准度和认可度。例如,商事纠纷引入商事调解组织,利用其熟悉市场规则的优势,快速化解企业间矛盾,减少对商业经营的影响。

四是科技赋能推动解纷模式创新。运用智慧法院建设成果,推广在线调解、视频开庭、电子送达等方式,突破时空限制,让群众“足不出户可解纷”。通过大数据分析纠纷特点和趋势,提前预警风险,为前端预防纠纷提供依据,从源头上减少矛盾产生。

五是制度保障是长效运行的基础。建立健全多元解纷的衔接机制,明确不同解纷方式的效力、程序转换规则(如调解不成如何顺畅进入诉讼程序),避免出现“调解空转”“程序梗阻”。加强对解纷人员的培训和激励,提升其专业能力和积极性,确保多元解纷机制稳定有效运行。